对于网上的讨论深度新冠“二阳”来了,应该如何应对?和新冠两个检测中的热门话题,大家怎么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一一讲解
在近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钟南山表示,我国可能在6月底迎来第二波新冠病感染高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周疫情报告显示,2023年第20周,新型冠状病感染病例数再次超过流感,连续四周位居法定传染病第一。COVID-19的“两阳”症状有何特点?会不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阳”民
宋女士是一名29岁的公民,在去年底的COVID-19疫情高峰时没有被感染。然而,自上周五以来,她出现了发烧和喉咙痛的症状。在接受自身抗原检测后,她发现自己仍然是“阳性”。
宋女士“我从上周五开始就感觉有点冷,周六晚上就开始发低烧,周日一整天都发烧,晚上去做了抗原检测,结果显示有两个高烧两三天后,我的喉咙像剃刀一样,咳嗽不止,吞咽口水时,我感觉自己要从梦中醒来。
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分析COVID-19“首阳”经历/小编截图
市民王老师去年12月晒太阳后,于上周二出现疲劳和发烧症状。经过抗原检测,他发现自己再次感染了新冠病。
王老师“那天下午我感觉有点累,晚上就发烧了,发烧持续了一天左右,就快好了。‘阳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比这次更严重。”
社交网络上分享新型冠状病的“二阳”/小编截图
31岁的公民马女士也在5月第一周检测出抗原呈阳性。与她第一次感染COVID-19相比,她对“第二次阳性”感到“没有那么不舒服”。
马女士“我第一次‘阳’热退后,喉咙痛了近两周,但第二次发烧只持续了两天,不适持续的时间也很短。退烧后就没有任何症状了。”
社交网络上分享新型冠状病的“二阳”/小编截图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童曾表示,近期新冠病患者数量确实有所增加,“两阳性”患者比例不足20例。从临床观察来看,“第二次阳性”患者的症状一般比第一次感染的症状要轻。
李彤曾表示“新增阳例中,主要是首次感染者,‘两阳’患者比例不高,仍以二三十岁左右的人群为主。可能是,“他们的社交活动更多,个人接触更多。‘第二阳’患者的症状一般比初次的症状要轻,恢复也更快。”
第二波感染高峰即将来临
在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预计,今年第二波COVID-19的高峰将出现在6月底,每周约有6500万感染者。
钟南山“目前大家都知道4月底5月初会有一个新冠病感染的小高峰。5月底全国感染人数可能是每周4000万,2019年每周感染人数将达到6500万。”六月底。这是我们的预测。”
钟南山最新表态/摘自网络
但市民无需过于担心。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赵伟分析,目前大多数人体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二次感染新冠病不会带来类似的疫情高峰。到去年底集中爆发。
赵伟“目前全正在监测的新冠病变异株,无论是从传播性还是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来说,都不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另外,现在很多人要么已经接种了疫苗,要么已经接种过疫苗。”“过去的感染经历已经形成了免疫屏障。因此,一般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局部暴发,人们会继续被感染,但数量不会爆发式增长。”
xbb应变/来自网络
虽然感染新冠病的患者数量较前一段时间有所增加,但对医疗系统的影响并不算大。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童曾表示,目前整体医疗状况和救治能力远好于去年底感染高峰期。
李彤曾说“上次,几乎所有内科甚至部分外科医生都出动了,其他科室病房都改为了COVID-19病房。现在虽然病人数量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上次。”因此,发热门诊、感染科、呼吸科等科室受影响较大,其他科室受影响较小。”
医院发热门诊/摘自网络
面对“两阳”,市民普遍放松了很多。
市民“我身边也有‘二阳’患者,两三天就会好的,这个不用太担心,还是多运动,把自身防护放在第一位。”
市民“‘二阳’没那么可怕,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大家只要戴上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了。”
出现“二阳”怎么办?
目前,除新型冠状病外,还有流感、呼吸道合胞病等病。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彤曾表示,如果市民出现发热、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史和自我检测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测试的抗原。
李童曾说“也就是说,你最近接触过哪些病例?比如你家里有人‘阳性’,而你自己也有症状,那么你就高度怀疑感染了新冠病。”;如果你身边接触过流感病例,如果出现症状,很有可能怀疑是流感。不过流感一般在3月达到高峰,4月下降,流感的概率比较小。呼吸道合胞病是主要是多见于儿童。从症状来看,就表现得差不多了,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就是要做抗原。”
新型冠状病抗原阳性/来自网络
李彤曾表示,新冠病“两阳”的治疗与首次感染的治疗类似。一般来说,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并注意居家隔离。
李同曾说“发烧就吃退烧药,身体疼就用点退烧药、镇痛药。多喝水,尽量与家人朋友隔离,避免传染更多的人。第三件事是要做的是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如果症状严重,如气短、胸闷、窒息等,或超过5天无缓解,应及时就医。对于高危人群病情严重,一旦感染,应尽快就医。”
布洛芬缓释胶囊/来自互联网
目前中国有6种批准用于治疗COVID-19的抗病药物。李彤曾建议,重症高危人群感染后可尽快使用抗病治疗。
李童曾表示“如果你是重症高危人群,无论‘一阳’还是‘二阳’都可以加用抗病药物,这样可以降低重症风险,恢复得更快。比如3CL蛋白酶抑制剂,尤其是那些含有利托那韦的药物,会和很多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冲突,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特别注意,有一些药物适合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有,所以还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吃药。”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严重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我国疫情防控策略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调整为现在的预防重症,但新冠病感染者的死亡往往是由新型冠状病引起的基础疾病加重。因此,有基础疾病的人仍然需要预防感染,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钟南山“现在,XBB冠状病造成的死亡往往是由新冠病引起的基础疾病加重造成的。我们呼吁加快一些覆盖广泛的疫苗的接种。面对XBB新冠病感染可能出现的小高峰,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群体需要预防感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摘自网络
市民牛先生以前从未晒过太阳。随着继发感染人数不断增加,他近日前往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第四针COVID-19疫苗加强注射。
牛老师“因为我身边有些人开始陆续出现一些阳性症状,我也想对自己有更好的保护,所以我决定去接种加强疫苗。主要是要有个人的预防意识。我我会随身携带一瓶洗手液和一瓶酒精,走到哪里都喷洒,去公共场所我都会戴口罩。”
市民接种COVID-19疫苗/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科长石如晶表示,今年5月以来,接种COVID-19疫苗的人数略有增加,其中老年人约占四分之一。
施如晶“目前国家批准的疫苗有5条技术路线、15种疫苗,北京基本上都有。现阶段国家优先推荐含有Omni-Kron株的疫苗,或者含有Omni-Kron病,对Kron株有保护作用的疫苗有中国细胞四价疫苗和石药集团的mRNA疫苗,但是mRNA疫苗还没有到达我们的疫苗接种诊所,所以我们现在接种了大约80人每天。中国细胞四价疫苗。”
疫苗选择表/摘自国家卫健委网站
施如晶表示,目前,本市不同人群的免疫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新冠病不断变异、分支,一些人认为“疫苗不能预防感染”。然而,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接种COVID-19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重症COVID-19感染。
石如静“在重症COVID-19感染者中,约75%从未接种过疫苗。充分接种COVID-19疫苗后,重症风险将降低89%。接受加强免疫后,患重症的风险将降低89%。”重病发生率将减少95%。”
医护人员为市民接种疫苗/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那么,哪些人群应该及时接种呢?
石如晶“没有被感染的人可以按照我们既定的程序进行,但是对于已经被感染的人来说,如果之前没有打过一针,或者打了一针之后没有完成基本的免疫力,那么就会被感染。”如果他们被感染了。”您可以在三个月内再注射一次加强针。但如果之前已经完成了基础免疫,或者打过加强针,再次感染,这种感染加免疫的效果比只感染或者只免疫的效果要好。是的,现阶段,此类人不再需要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目标人群/摘自国家卫健委网站
5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咨询小组就今年COVID-19疫苗加强注射的更新提出建议,提出新疫苗应主要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XBB变种株。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两种可覆盖XBB突变株的疫苗已初步获批,即将上市。
钟南山“已经研发出了一些疫苗,可以覆盖XBB突变株。初步批准了两种,现在马上还有三四种,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第二种,我们也需要开发一些更安全的疫苗。”以及更有效的疫苗。我们应该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
编辑王楠编辑赵明聪主编程艳
今天关于深度新冠“二阳”来了,应该如何应对?和新冠两个检测中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记得收藏并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