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想知道的碳排放评估的“科学公平”题丨关注气候变化和一些关于气候治理系统包括哪些话题,本篇有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面临的气候题。近期加拿大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已突破10亿吨,再次引发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关注。
碳排放评估的“公平”题
为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通过的《巴黎气候协定》设定了本世纪末将气候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根据各国的碳排放量确定了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在国家自主贡献框架下,中国于2020年9月提出,力争2030年前国内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积极应对和减缓全气候变化。
对于NDC的公平量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其核心理论基础是对全碳预算的科学认识。IPCC评估全碳预算,包括工业排放、土地利用排放和生态系统吸收等主要碳循环过程。IPCC评估报告中碳排放过程的完整性和核算准确性决定了各国的减排责任。因此,IPCC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公平”起着关键作用。
“失去碳汇”至关重要
目前IPCC的评估方法对一些碳预算过程的科学认识仍然存在偏差,导致这些碳循环过程之间存在约3%的差异,这被称为“损失的碳汇”。造成“碳汇损失”题的最可能原因是全碳预算评估忽略了碳循环的一些自然过程或评估不准确。
其中,自然过程森林火灾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受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和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大。森林火灾排放的CO2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增加,已成为全不可忽视的碳源。排放源和污染源已成为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加拿大自2023年5月以来的森林火灾,截至7月下旬已排放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以上,2021年超过日本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第五位。世界。
与此同时,其他自然过程,如无机地化学循环过程、多年冻土融化碳循环和地质活动等,尚未纳入全碳预算量化体系。我国硅酸盐岩和岩溶分布区广泛,碳汇潜力巨大。因此,从各个角度来看,根据IPCC现行评估报告方法体系来评估中国的碳排放水平是不公平的。因此,准确认识自然碳排放过程对碳汇的贡献,可以更好地认识全碳循环的科学题,弥补现行IPCC碳评估报告的不足,促进碳排放科学性、公平性的提高。排放评估。
基于消费者侧碳核算,推动碳排放评估“公平合理”
对于目前IPCC评估报告已经涵盖的碳排放核算题,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焦点。例如,在工业排放、土地利用排放、生态系统吸收等碳核算时,需要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排放因子和碳汇因子数据库。
此外,目前IPCC评估报告主要基于生产端碳核算人为排放,只关注直接与能源相关的排放,忽视消费造成的排放责任。基于技术发展,可扩大监测范围,监测消费产生的碳足迹,核算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促进排放程度和深度的提高减排,让低碳消费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共同的责任。
消费者侧碳核算还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分担题,有助于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到全日益密切的贸易关系,建立科学、准确、兼容的消费侧碳核算方法体系,形成大宗消费品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和家庭消费碳排放数据库,并对碳排放量进行分析。贸易的碳足迹及其影响。将碳减排可能产生的影响纳入IPCC评估报告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效提高报告的“科学性、合理性”。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从消费端碳核算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全最大的净出口国,其自身排放量有近四分之一是为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品造成的。因此,需要从科学、公平、合理的角度重新考虑自己的这部分碳减排责任。
综合上述分析,虽然目前对全碳预算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仍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精确的定量评估以及科学客观的观测系统,了全碳预算的可信度。全碳减排责任分配。和公平。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无论是从全碳分配公平的角度,还是从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合理的碳消费权利的角度,中国都需要中国科学家参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碳核算方法。碳减排分配机制的建立将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气候治理体系做出更加实质性的贡献。
关于碳排放评估的“科学公平”题丨关注气候变化和一些气候治理系统包括哪些的相关内容,本文作了详细解,希望能帮到广大网友。